刘全应:封控 | 抗疫纪实原创 分水岭文友 19:00

2022年清明节过后,安徽六安,封控第八天。
白天由于居家办公,加之其他琐事,坐不下来。此时,4月12日晚20时58分,晚餐刚毕,抛却白日的喧嚣和烦躁,方静下心来。
三年来新冠疫情在全球不断肆虐,中国局部地区也持续频发,六安时安时危。亲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也改变了交往、接触的方式。远在北方的小女儿已连续两年没有回来过年;近在咫尺的大女儿和孩子反倒因为这次疫情回不去;在邻县上班的女婿也回不来;在医院工作的夫人昨天下午接到单位通知,要求带好日常生活必需品,所有医护人员自昨日起一律在单位封控,于是常规的上下班没有了,沟通需要网络,见面得靠视频。生活仿佛一下子变了样,六个人分处四地。
我们曾经历了2020年春的疫情初试,2021年5月份的局部抗疫。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也只有武汉、青岛、河南、西安、香港等疫情初发或高发地区。六安似乎真如汉武大帝之愿——六地平安!近期又增加了对上海、吉林的新印象,可那都是遥远的事,与我们好像关系不大。自己也早已习惯了有规律的上下班生活,每天按部就班,安步当车。然而自4月4日下午起,六安的疫情形势迅速紧张起来。“忽如一夜寒风起,一树春红作情痴”。这个清明节到底咋了?网上有段子:清明时节雨纷纷——没下;路上行人欲断魂——没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去不了。

疫情如敌情。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迅速投入到抗疫之中。相比于“静默”、“静态”,我更倾向于直截了当的“封控”。2020年的武汉在没有丝毫经验的情况下经过短暂的犹疑,果断作出“封城”的决定,结果证明是正确的。当封则封!临大敌,当持械奋起,哪怕是大刀片子,若有效,操之如何?!
所有的教学都从线下转成了线上,这对认真学习的孩子影响不大;可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在家整天与家长面面相觑,何其难熬;还有少数租房住、无网络,甚至连智能手机都没有的孩子和家长,简直是霜上加雪。待到复课那一天,老师们面对的又将是一锅锅夹生饭……
最让我感慨,也最让我揪心的是“志愿者”。近两百名同事已有十九位自愿报名加入了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他们从二十出头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到年届半百的老同志;从普通员工到单位领导。面对这些来自外地、本地、本单位的志愿者我当如何作想呢?莫非我从三方面去宽慰自己?一乃年龄偏大,二则孙子在家需要人照顾,三是我家已有一名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抗疫前线了。可无论何种想法都显得苍白无力,都难以让我释怀,烦躁和焦虑依然不时袭上心头……
想到志愿者,尤其是那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天三班倒,每次都要连续工作八个多小时,甚至有赶上22:30到6:30的下夜班的……那种疲惫、担心、恐惧、焦虑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些都只能隐藏在心里,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耐心地劝导、接传、配送等,就这样已默默地过去了好几天……
相比之下,那些被要求居家隔离、足不出户的人们是否还有理由再去抱怨呢?最近网上流传一段视频,有个交警在劝导行人不要外出时,大声而无奈地喊出:“我是有家不能回,你们却有家不愿呆啊!”
这世界怎么了?长期以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地球村似乎问题频出、纷争不断。从各国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全球气候变暖、和平演变,到贸易战、相互制裁,再到俄乌战争、新冠疫情等。人类孜孜以求的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此时此刻,似乎整个世界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拷问,经历着亘古未见的劫难和磨砺!难道大自然真的开始报复人类了吗?抑或是人类在自我戕害直至毁灭呢?
沉思之余,面对纷繁复杂、波诡云谲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吾辈又当作何姿态?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提到“小国寡民”;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提出“农耕之民好平和”“制度是随事实而变迁的。思想是事实的产物,而亦是事实之母”的见解;易经大师曾仕强曾断言“这次易经的重出是来拯救这个世界的,再错过就没有机会了!”
愿国与国之间少一些争端,多一些礼让;愿疫情早日得到控制,愿山河从此无恙,愿六地真正平安;愿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谨以此文献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所有工作者,特别是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纸质报刊联盟
排名不分先后
热忱欢迎兄弟报刊加盟选稿
《安徽工人报》副刊 胡茂勇《安徽法制报》副刊 陶必福《东部》杂志 李明亮《贵港日报》副刊 高 瞩 《北海日报》副刊 庞 白《未来》杂志 王贤友《乡音》杂志 姚文学《曲靖日报》副刊 黄官品《东方文学》杂志 付 力《旅游散文》杂志 张昌爱《皖西日报》副刊 流 冰
本刊编辑
赵克明 戴晓东 庄有禄 王明军 庆 红
项 宏 苏 恩 李同好
值班编辑 戴晓东
美术编辑 杨文民 戴 剑
刘全应,男,六安市金安路学校初中部教师,喜欢文学、书法、音乐、朗读、思考等。写作崇尚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素泡屋 » 刘全应:封控 | 抗疫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