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杨万宁:跨越32年的第二次握手

纪实│杨万宁:跨越32年的第二次握手原创 杨万宁 25:00

题图为 1985年12月作者与何晓静合影于广西河池

剑麻,是南方热带丛林山坡上生长的一种麻类植物,其叶片呈放射状,形如利剑。我与湖南郴州诗友何晓静因为剑麻而凝结的友谊延续32年,并且实现了第二次握手。

1

1985年12月中旬,在广西河池地区文联《金城》杂志举办的“金城江”文学笔会上,我有幸结识了一位来自广西靖西前线庭毫山阵地的军旅诗人何晓静,由此我也认识了阵地上的“剑麻诗林”。

庭毫山是打响中越自卫还击战第一枪的英雄山,自卫还击战以后,庭毫山由广西边防五师十三团驻守。战斗间隙,战士们漫步剑麻丛中,把自己写的诗句或自己喜爱的箴言,用刺刀或竹针刻在剑麻叶上,就是这只言片语,每一句都记下了战士们各自的经历和浓缩了的感情,每一句都可以演绎出一个动人而又悲壮的故事,有的甚至成了他们的绝笔。战士们写下的“弯弓报国射天狼,血洒边关主义真”的庭毫山剑麻诗。这里还有不少半句诗、半个字,留给人们许多遐想:也许是那位战士还未来得及写完这句诗,便想起了集合号;也许是那位战士只写了半个字,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我被何晓静的讲述深深感动了。那剑麻就是一柄柄令敌人望而生畏、刺破青天的利剑,那剑麻就是当代中国军人的铮铮硬骨!

为此,我创作了《剑麻诗林》一诗,后来刊发在1986年8月22日《战士报》(广州军区政治部主办)上——

熔铸着钢铁般悲愤的剑麻

在战士们倒下的瞬间

化作利剑铿锵矗起

成为复活的戍边勇士

带豁口的剑刃上

镌刻着壮怀激烈的辞别诗

叶片几度枯黄

只有勇士们的诗常绿

面对这神奇的剑麻诗林

怎不叫我们这些

仅仅满足于把诗写在纸上的人

汗颜沉思……

金城江笔会时,因为何晓静就在广西靖西边防部队服役,到的比较早,就负责去车站接站,见到我时还给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归来之后我写了一篇散文《但愿不是最后一个军礼》,因为那时边境的战火还在燃烧。笔会期间,我与何晓静同居一室,尽管年龄比我还小一岁,却对我照顾有加。记得我在河池第一次喝当地的糯米酒,喝醉了吐得一塌糊涂,是他给我端水,收拾。1985年12月19日,我们在笔会附近的山坡上拍下了第一张合影。分别后,我与何晓静一直保持通信联系达10年之久,他还给我寄来过部队发给他的一个餐具包,上面印有“献给最可爱的人”的字样,里面有一个开啤酒和罐头的餐具,时隔32年之后的今天我还在用。

1986年,何晓静与几个军中诗友成立了某部队战士“剑麻诗社”,油印出版《剑麻诗刊》。

1987年1月,《剑麻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我写的那首《剑麻诗林》,之后每期《剑麻诗刊》出版后都寄给我。当我捧读这来自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的一篇篇铿锵的诗作,就象捧着一颗颗滚烫的为祖国母亲而跳动的心,她如一扇窗,让我了解了那场为主权而战、为国土而战、为和平而战的战争。

2

剑麻具有两强八性,即生命力强、张力强,具有适应性、常青性、正直性、无畏性、耐腐性、耐磨性、韧性和多用性。这不正是军人的形象写照吗?剑麻是战士性格的物化,而剑麻诗林则是他们用青春的鲜血写就的永不枯黄的宣言书和墓志铭。何晓静几次来信,对我给《剑麻诗刊》写诗表示感谢,并转告我,战友们是何等地喜欢我的诗。

多年之后,我从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段对《剑麻诗刊》的评价:《剑麻诗刊》,1986年创刊于广西靖西,2003年复刊于广东广州,是全军唯一以团队规模民间方式存在的军旅诗群,也是唯一延续下来的战地诗刊。

1989年,何晓静转业回到他的家乡湖南郴州地区广播电视局,主办《郴州广播电视报》,跟我约过稿,有过书信和电话联系。1995年或是1996年,他打电话说要去秦皇岛出差,有可能绕道来衡水和我一聚,由于时间安排不开,未能来衡水。后来,我们便断了联系。

3

这些年来,我一直试图与何晓静取得联系,通过博客、微信也未找到他,只知道他最初转业的单位是湖南郴州地区广播电视局《郴州广播电视报》。

人生总是充满戏剧性。2017年12月初,因为参加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盘王节暨《瑶族文学》中国最美爱情诗颁奖活动,主办方提出在郴州火车站接站,我第一个念头就想到了何晓静。于是,我立即与《郴州广播电视报》联系,对方说何晓静早就调到《郴州日报》了。随即,通过114查询《郴州日报》总编室电话,对方说何晓静是在这里工作,但是去安仁县扶贫了,且委婉地拒绝提供他的手机电话。后来,是通过报社另一个部门才索要到了何晓静的电话,中断联系20年之后,我们再次听到了彼此的声音,没想到这么多年还是一口我听着费劲的郴州资兴普通话。

12月2日上午,江华活动方和何晓静同时到郴州站接站,在出站口,彼此竟然都没有认出一脸沧桑的对方。没有来得及详细攀谈,我就要跟活动主办方接站人员前往永州江华。我们匆匆在车站拍了一张合影,并约定活动结束后再回郴州,他甚至给了我他家中房子的钥匙。

活动结束后,我再次回到郴州。在他家中,我见到了那本油印《剑麻诗刊》,我家中存放的这份刊物因为两次搬家不知藏到哪里去了。我将刊载有我的诗歌《剑麻诗林》的1987年1月《剑麻诗刊》创刊号逐页拍照留念,尽管这只是一份油印诗刊,但它凝结着我们32年的纯真友谊。

转业后的何晓静,曾经在广西河池电视台协助工作两年,后又回到郴州,随《郴州广播电视报》改为《郴州新报》进入《郴州日报》,通过自学拿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毕业文凭,评聘为记者中级职称。爱人在职业大学从事纪检工作。儿子大学毕业投笔从戎,目前在南部战区司令部任中尉参谋。

在何晓静的陪同下,我们游览了苏仙岭、东江湖、中国女排五连冠郴州训练基地等旅游名胜,并且带我到了他的故乡资兴市乡下,品尝了他表妹烹制的东江湖渔家宴。何晓静曾经几次忧伤地提到他写故乡的散文《湖底是故乡》,当初生养哺育他的小渔村,如今已淹没在东江湖湖底……

2017年12月作者与何晓静合影于湖南郴州

跨越32年的第二次握手,诗以记之:

那时青春正少年,剑麻赋诗即结缘。

金城江畔煮诗酒,红水河边谈地天。

凉世倍感友情热,放眼才觉宇宙宽。

悠忽三十二载过,初心未改老容颜。

12月9日,在送别我回乡的郴州火车站,我们这两个早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男人不由感叹道:人生啊,还能再有32年吗?

杨万宁,笔名宛凝,网名阿肯,1963年3月生于河北冀县,1990年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发表诗歌、歌词、散文若干,散见《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潮》等报刊,整理有诗集《流浪诗人》《还乡书》、随笔集《与诗歌有关的日子》。

亲情│来也:我给父亲留作业

征文 | 张之:毛坦厂行吟(组诗)

征文 | 余小鱼:慢悠悠的古镇

公告 | 特色小镇征文入围作品公布

美文 | 顾坚:都是鸡蛋惹的祸

叙事│邱晓鸣:说老李

美文│吴孔文:布衣 . 地气

叙事│王琼丽:离婚要趁早

读者、作者须知

【叙事】可读性强,以短小说为主。

【散文】接地气的随笔、抒情、游记等。

【记忆】人事、村落、风俗和老手艺等。

【评论】见解独到。文艺评论包罗万象。

【诗歌】拒绝无病呻吟、晦涩难懂。

【传奇】扣人心弦,无论古今皆欢迎。

可以是见诸报刊作品,但必须未在其它微信平台推发过,篇幅3000字为宜,特别优秀之作可连载。请反复检查,杜绝错别字。所有来稿文责自负。

投稿:作品 + 个人简介 + 个人照片

投 @qq.com 专用邮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素泡屋 » 纪实│杨万宁:跨越32年的第二次握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