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千荣:一半是乡村 一半是都市 | 心灵空间原创 分水岭文友 18:00

告别故乡,
却未能入乡随俗融入他乡;
向往城市,
却未能与时俱进扎根都市。
个人追逐梦想路上的
点滴迷茫记忆,
又何尝不是一代漂泊者
曾经的困惑!
去往何处?路在何方?
向谁问路?
仰望星空,
请聆听时代风云的铿锵作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起李义山的这两句诗来,是因为整理书稿时,正值2020农历庚子年春节。按我们老家农村的算法,过罢春节,依照传统说法我已年虚岁五十了。或许是一种巧合,在我已经虚度的半百岁月里,有二分之一是在我的皖西老家,一个偏远乡村度过的;而另一半则是在中国最繁华大都市上海度过的。乡村给我生命,给了我初中学历,也给我许多苦难和挫折。关于我是如何背叛乡村,又是如何逃离土地,在这本集子里收入的许多篇文章中都有叙述。进了都市,艰难困苦其实也一直在完成对我命运的追杀,当然也给予我许多收获与欣喜,其中就有被收入到这本书里所有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乃至网媒、微刊的文章。2020年是我来上海,或者说走进都市25周年。可能是机缘巧合多了的缘故,让我对数字“5”格外亲切,有人说它是“无”的谐音,听上去不那么吉利,但我却一厢情愿把“5”引以为自己的幸运数字。漂泊25载实在说不上成就,但总要拿出一个哪怕是叫花子才能够拿得出的纪念品,或者是念想的东西,又是机缘巧合,那就出本书吧。写了若许年,也发表文章若干篇,也该是把散落在各类媒体的文章归罗在一起,让“漂泊的孩子”有个“此心安处”的时候了。
一个出生在农家的孩子,进城后一开始靠做建筑小工谋生。一个揽工汉咋会选择文学,舞文弄墨起来呢?只能这样说,不是我选择了文学,是文学选择了我,准确的说是时代和命运逼着我去吃文字这碗饭。痛苦的经历不让我走寻常路,把我逼到文学这条狭窄而又荆棘遍地充满艰辛的羊肠小道上。本来应该和我考上高中的那部分同学一样,读完初中上高中,再通过复读考一个或好或差的大学,赶一个国家包分配政策的尾巴,有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但上天不给我这个机会,高一未读完,一场变故让我辍学并永远离开了学校。回到大有作为的农村广阔天地,却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更何况当时的农村环境,一个特别会种地的庄稼把式在风调雨顺的年份里,能够丰衣足食就不错了,如果遇上天灾人祸什么的,农村的日子会更趋艰难。很不幸,在我当农民的时间节点上,家乡的淮河洪涝频发,特别是1991年发大水,我家的土坯房都被暴雨淋塌了……这也逼着我跻身当时已经风起云涌的打工潮队伍里。进城了,走进火热的工地。和我同时代的建筑工里没少出大小包工头,甚至是老板。曾几何时,我也曾计划利用自己还有点文化底子的优势,去学习有着一定技术含量的扎钢筋的活,偏偏生就一双笨拙的双手。某包工头直言你不是吃建筑这碗饭的……直接宣判了我想把青春献给建筑行业的死刑。

当然,对于文学的爱好由来已久。我一直坚持认为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是童年时风靡全国的电台评书联播,加上受已故初中语文老师罗厚平先生的言传身教,确实一直都曾抱着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不放,大有一条道跑到黑也不回头的执拗。而读书写作也确实帮我撑过人生最难的低谷。作为对我这种坚持的回报,大都市也给了我些许让我这个有写作准备的人抓得住的机会。《新民晚报》在1996年年底推出的《七彩民工》版,为我以及像我这样的来沪农民工写作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公开发表文章的园地,尽管用其首任主编夏连荣老师的话说那是群工部下的新闻综合版面,不是纯文学版,也不发表诗歌,但这个版面的开启,以及文章的发表,让摸索在创作黑暗道路上的我,依稀看到了一抹黎明的曙光。于是才有了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羊城晚报》《新闻晚报》《劳动报》《新安晚报》《齐鲁晚报》《皖西日报》等副刊散文随笔的发表,也就有了出版这本散文集的一篇篇还能称之为文章的文章。整理文章遇到一个小难题,那就是2005年前见报的文章,大多没有电子版。好在那时我很懂得敝帚自珍的道理,注意样报的搜集,又利用工作之便,进行了扫描,但把图片转变成电子档文档,终究是个难事。好在这部分文章分量约占全书四分之一,在一些忘年交小朋友如崔晓存先生、方达先生的指点之下,通过相关软件,多费了一点心思与时间,还算整理出来了。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天生愚钝的我不敢说已知天命,但我逐渐领悟到人生有时需要一点顺势而为,比如当我都快要放弃写作爱好的时候,《七彩民工》的适时出现。由于当时工作的自身特性限制,让我缺少交往机遇和场所坐井观天的时候,我加入了由胡一心先生任指导老师的“虹桥镇外来建设者读书会”,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获得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希望弥补学历不足,坚持参加华东师大中文自学考试,在拿到本科文凭的同时,也无心插柳引来了包括东方卫视、解放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梦想在自己来上海25周年之际出一本书,恰巧沪上知名作家王坚忍老师向我推荐了“巨鹿苑”文丛征稿。而把此前发表的文章,分门别类整理好,是个大工程,原计划春节过后多请几天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整理书文稿,却因为一场蔓延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凭空多出了半个多月的假期。响应政府“战疫情”的号召“宅”在家中,安心整理书稿,进而完成藏在我内心深处多年的人生一大心愿。在此谨向给我关心与启发教育的师长,在坎坷打工路上给我帮助的生命贵人,一起走过风雨漂泊之路、患难与共路的友人,以及帮我改稿、发表文章的各类媒体编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我的“都市尘缘”里因为有你们而精彩。天佑中华!天佑追梦人!天佑勤能补拙者!想圆出书梦,上天都帮忙,那就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吧。
本刊编辑 赵克明 戴晓东 庄有禄 王明军 庆 红 项 宏 苏 恩 李同好值班编辑 赵克明美术编辑 杨文民 戴 剑
刘千荣,70后,上海闵行作协会员、安徽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霍邱人,现工作于上海。高一未读完因故辍学务农,后于邯郸常州合肥上海等地漂泊,边打工边参加自考,取得华东师大中文本科学历。做过建筑小工、保安、训犬员,当过教师、杂志社编辑,现为企业宣传。曾用笔名草木枯荣、草木、枯荣、晓刘、阿荣等,有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散见于报纸杂志,并多次在各项征文大赛中获奖,有多篇诗文被收入各类文集。著有长篇小说《犬味青春》签约天涯并连载。近年来,醉心于“非虚构”文学创作,并于报端开设专栏。曾接受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骆新的专访,《解放日报》《新安晚报》上海电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其事迹进行过相关报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素泡屋 » 刘千荣:一半是乡村 一半是都市 | 心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