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友:南京,南京 | 疫情实录

胡先友:南京,南京 | 疫情实录原创 分水岭文友 07:06的图片

疫情袭宁,心神不定。

白衣天使们奋战在一线、心有戚戚地坚守着。作为在南京工作的六安人,我把近日点滴见闻,如实记录下来。

上:7月27日一对母女在玄武区排队做核酸检测 胡先友/摄

下:7月25日晚市民在国展中心排队做核酸检测 胡先友/摄

从7月25号起,南京第二轮核酸检测启动。网络、手机短信不断发来提示,作为安分守己的异乡普通百姓,我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自觉带凳子去排队。

因吃过21号晚上混检1分钟、排队8小时、才走500米、以致双腿浮肿的亏,所以第2次检测就变灵活了。

大街上,路人行色匆匆。只有穿黄衣的清洁工在默默地清扫地面落叶。

我赶到驻点检测的小区门口,队伍前不见首、后不见尾。警察和城管在两边维持秩序,不厌其烦地吆喝着不能插队。

我加快脚步排好队,三步一停向前蠕动。

排队,是为了全民参与检测,找出潜伏病人,阻断疫情传播。这是最初发明排队的人,没有想到的吧。

我边看、边想。

这时,天空乌云翻滚,夹杂着星星雨滴。

有位老太正在逛街,忽见这里排起长队,赶紧跟上来问:你们又在抢啥好东西?

排队的人,忍俊不禁。

我把凳子垫在屁股底下,解放了乏力的双脚,觉得自己这次英明起来,做好了排长队、打持久战的准备。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俩。年轻的母亲讲着有趣的事儿,逗女儿不时咯咯地笑出声来。小女孩的声音清脆、甜润,给肃穆的队伍增添了一抹温情。

能以苦成诗的人,是因其内心的坚韧和强大。

能把在疫情中彷徨的女儿逗笑,一定是母亲。

7月28日南京龙蟠路 胡先友摄

早晨醒来,日历是7月28日。窗外风雨交集,给疫情防控增加难度。打开手机,看见南京感染者逐渐上升的揪心数据,让我的心越发沉闷。新闻显示:因禄口机场管控措施不当,致使疫情外溢,有关方面正在启动第三轮核酸检测。一些小区将其它出入门堵上,只留一个进出口,所有人员需要测量体温,开始进行封闭式管理。

出门吃早饭。尽管街道两边的小吃门店加大优惠幅度,食客还是比平时少了许多。转角处,一个顽童正在给自家的宠物狗戴口罩。一边戴,一边安慰道:“你要乖乖听话,咱们才是好朋友。”白色小狗儿不明白小主人为何如此做,急得摇头摆尾。

我摸了摸自己的口罩,还好,老老实实戴着呢。南京的夏季,有着铺天盖地的梧桐毛絮,好在口罩遮挡下,也奈何不了我。口罩是否真的能遮挡住病毒,我无法得出结论,唯有随大流。我想:有,总比无好。至少戴了口罩,感冒、咳嗽是没有了。

我穿过一条老旧的小巷。居民楼边上那块不锈钢做的宣传栏上,贴着一大张写有做核酸检测的告示。

我心有些慌。

机场那边离我的住地有几十公里。通过官媒,了解到那边现在风声正紧。我怕自己的绿码会悄无声息地变黄、变红,便时不时地翻看。

还好,二维码是绿色的,小点点显得那么的可爱。原先在我看来,二维码只具有收付款作用。现在,又多了一项能远程监测的功能。

尽管我不喜欢、也不希望这样的功能出现。

手机里的微信、QQ群里,各种有关的惊悚视频、信息,争先恐后往外冒,让人应接不暇。

我的头有些疼。

28日下午南京某分校点边,市民第三次核酸检测 鲍启楼/摄

河西的国际博览中心已建成方舱医院,速度极快。这个8000平方米的“火眼”实验室搭建后,可单日核酸检测200万人份。当地政府带领着自己的人民,正在与疫情搏斗、抢时间。

中午,袁表姐从昆山发来微信,问我南京现在怎么样了?她的孩子在浦口区工作。

思索良久,回复:表姐好,我这里,还好。

又问:听说南京好多客车都停运了,也不让人员外出。

是的,都暂停了,不进不出。我说。

我们彼此问候:注意防范,安全第一。

至于怎么防范,如何安全?我心里实在没底。

28日夜,南京市民在锁金村做核酸检测 胡先友/摄

28日下午,得知南京快递、外卖不准进入小区了。这条硬性规定一出,立即上了热搜。去年那种模式,再次出现。但是,南京的人们心态坦然,尽管生活会受到些影响。毕竟,大多数居民能理解政府的做法,所以也很配合。有关部门正在给中风险小区需要隔离的住户,安装门磁,有任何移动和损坏,都会触发后台告警。这个措施比那种电焊焊接死门窗的,要人性化许多。

新街口的马路上,车辆明显减少,皆匆匆呼啸而过。路边的蝉鸣声也变得低调起来。知了是幸运的,可以躲在树荫里,不用打针、不用戴口罩,不用检测,不用担惊受怕,行动不受限制,没有工作牵制,不看闹心新闻,不关人间疾苦,做一只无忧无虑的知了,是令人羡慕的。

羡慕归羡慕,是人,就应该活在人的世界里。千百年来,人类面临过许许多多的灾难折磨,大浪淘沙,前赴后继,不也都挺过来了嘛。

我明白:可恶的”烟花“此时正在作祟。邻省已出现的塌方、泥石流、山洪等灾害消息,不断传来。有条隧道整个被淹没,出现人员伤亡,令人心惊肉跳。

台风、疫情同时涌来。南京,慌而不乱。

南京的人民知道自己在这个特殊时期,该做什么。核酸检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傍晚的南京,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阴沉沉的马路上空旷极了。早高峰和晚高峰,似乎一下子在视野里不见了,真有些不适应。

雨季的屋檐下一片湿蒙蒙。我跑了一趟菜市场,门口的戴口罩的大姐拿着体温枪,一丝不苟地给顾客检测体温。摊位上的鸡鸭鱼肉依旧如往常一样,满满当当。但是摊主要求顾客不能近距离接触。

回来后,见米缸快见底了,电话通知米店送来了三袋大米、两瓶辣酱、二十斤面粉以及五把面条,以备不时之需。问米店生意如何?老板答道:比往日好,基本都是储备的多。大米、面粉的供应链目前还算正常,就是车辆进出南京,需要查验核酸证明。

28日下午南京进句容的车辆被查行程码 朱海珍/摄

基于疫情的严峻性,南京外围的高速已在截流。妻姐从武汉来南京已一星期了,店里少人打理,想回去,却无法买到动车票,出不了南京。六安老乡老蔡也在微信上告诉我,他带着妻儿下午开车想回老家躲避一下,被劝返。他说:下雨天,本以为检查会松懈点,却没有想到高速路口的管制依旧严格。待检人员和车辆排成了长龙。持绿码也没用,无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证明,上高速,想都别想。疫情期间,只有无条件服从、配合。

傍晚,我用微信联系上在江宁淳化街道开面食店的六安老乡杨宏永。他发来所在小区的控疫信息和照片,并介绍了当地抗疫情况。

今年50岁的杨宏永,家住六安张店,也是《

江宁淳化街道防控人员在对居民测量体温 杨宏永/摄

早晨三时许,杨宏永就得起床做早点,上午十点收摊。下午有空就到秦淮河畔,边钓鱼、边在手机上写作。从2016年开始创作,至今在报刊、平台发表各类作品近六十篇,获得多次征文奖,被皖西作协和六安作协吸收为会员。

杨宏永下午特地去横岭小区,拍了多张照片。他说目前淳化街道管控比较严,但人们也不是太慌张。进小区必须戴口罩,量体温,查看健康码。街道门店还在照常营业,生意多少受些影响。

杨宏永在微信上还说:距离我们3、5公里的地方就有确诊病例。也有部分居民囤米囤菜,有几天菜场的肉、蛋曾经卖断货、菜价也涨了不少。前两天去做核酸检测,可能疫情来得太突然,当时检测说是上午9点开始,一直等到下午四、五点。先是医生来了,但没有试纸,有群众抱怨等的时间太长。记得一位社区的工作人员说,他从第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下午六七点钟,还没休息过,很是辛苦。但是第二次核酸检测,准备就非常充分,检测速度也非常快。下那么大的雨,那些工作人员冒雨,还在现场维持秩序,真的很感动。

晚上八点,街道工作人员潘海翔发来照片,说玄武区第三次核酸检测正在紧张进行中。

28日晚,新庄国展中心市民排队做核酸检测 潘海翔/摄

截至29日傍晚本文发稿前,南京现有确诊病例171人。上午十点,新港开发区的晓鹏群友发来消息,说此刻正在排队接受核酸筛查。到了自己,却怎么也打不开苏康码。连刷几遍,还是不行。现场工作者只得安慰使用人太多,导致系统慢。后面排队的人群一时间乱了套。好在十点半左右,苏康码又能打开,筛查继续进行。

中午,路过南京鸡鸣寺附近的群友,拍到该寺的工作人员也正在排队,接受核酸筛选。

仿佛一夜之间,我在的南京城生病了。这是灾难,谁都不想。希望世界不要嫌弃我们。也愿这座美丽的城市早日康复。

纸质报刊联盟

排名不分先后

热忱欢迎兄弟报刊加盟选稿

《安徽工人报》副刊 胡茂勇《安徽法制报》副刊 陶必福《东部》杂志 李明亮《贵港日报》副刊 高 瞩 《北海日报》副刊 庞 白《未来》杂志 王贤友《乡音》杂志 姚文学《曲靖日报》副刊 黄官品《东方文学》杂志 付 力《旅游散文》杂志 张昌爱《皖西日报》副刊 流 冰

本刊编辑

赵克明 戴晓东 庄有禄 王明军 庆 红

项 宏 苏 恩 李同好

值班编辑 赵克明

美术编辑 杨文民 戴 剑

胡先友,热爱文学,在各地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文字见《人民日报》《江南时报》《扬子晚报》《读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讲与口才》《农民日报》《皖西日报》等百余家报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素泡屋 » 胡先友:南京,南京 | 疫情实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