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橄榄树

的图片

我有一种本事,就是能把所有的节日都过成同一个节日——劳动节。

此刻,洗衣机里搅着衣服,拖把泡在滴了消毒液的桶里,我正在盆里搓着全家人派着不同用场的毛巾,打算彻底清洗后再在太阳下边消消毒。

电脑里循环播放着三毛作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

1991年,三毛在医院结束了她48岁的生命。

时间过得真快啊。

搞完卫生,脑子里依然还被三毛占据着,我索性又看了一遍那部纪录片——《三毛的橄榄树》。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第一次听到三毛的声音。这是一种和曾经熟悉的三毛照片很有一段距离的声音。这是一种年青的声音。这是一种特别女性化的声音。这声音甚至可以说是嗲嗲的,带着浓郁的港台味。这是一种不分“zcs”和“zhchsh”的声音。可是奇怪,这声音让三毛变成了一个熟悉的邻家女人,不再是心目中那个女神一般的作家了。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三毛的照片。我以前熟悉的三毛照片好像都是那种梳着两个大麻花辫或者中分、披着头发、盖住半边面孔的,说不上美,但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令人过目难忘。这些照片上的三毛,即使在笑,似乎也有一种沧桑,怎么遮掩也依旧向四周散发出来。也许,我是把三毛失去荷西后的伤感和绝望带进这些照片里了。青少年时期的三毛原来曾经那么美丽过,虽然知道初中时的三毛就因数学老师的羞辱休学在家,有了强烈的自闭倾向,但这种美还是透出一股不染世俗的单纯。还看到三毛盘着头发的照片,又是另一种风格,成熟,忧郁,知性。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再一次回忆起三毛的一些文字。曾经,三毛的文字让年青的我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背起背包流浪,就像三毛那样,走遍万水千山。而如今,我才知道自己原来只是一个适合蜗居在家、真正的宅人而已。曾经,三毛的文字总是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看很多人的文字,我常常能猜出来下边要写什么,即使猜不出,他写的内容看后也基本在能想象到的一个框框里,可是,看三毛就完全不同。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写到她和荷西的一段对话: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也有例外的时候。

荷西:如果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吗?

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我很难说清楚这些文字当初带给我的惊喜,原来文字还可以这样排列组合!现在我也悲哀地发现,我对文字的排列永远在一个既定的框框里,永不会有三毛那样的灵气。

 

我坚定地认为在我的大学时代,最喜欢的台湾作家就是三毛。虽然当时我几乎看完了琼瑶所有的作品,真心认为琼瑶的语言很美,但还是把那些不食人间烟火、大同小异的纯情故事搞得张冠李戴,弄得乱七八糟。我也喜欢席慕容的诗歌和散文。我还看了柏杨、李敖、白先勇、林清玄……可是,我还是最爱三毛。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为自己曾经的浅薄惭愧。一个学生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

终日迷茫的我偶然看到了三毛的书,她的文字让我更加向往撒哈拉沙漠上那种自由率性的生活。还有她的爱情,虽然短暂,却刻骨铭心。看完之后,那种急于想找人交流的感觉让我又一次想到我亲爱的张老师,我写下一页又一页的感触,鼓起勇气给了张老师,和她分享。张老师在回信中写道:即使如三毛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许只是呈现于纸上时才能够深深打动我们,甚至打动她自己;而真正的生活,具体到每一天,更可能的常态是平淡,甚至是乏味。所以,无论生活给了我们什么颜色,我们都应该笑脸相对,力争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不凡,把平淡的生活过得精彩。

我那时竟说过那样的话!我以为自己把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全天下人的日子也全都是一地鸡毛。我竟怀疑三毛和荷西生活中的爱情和三毛书中呈现的爱情有差别,我竟否认那种传奇的存在……今天,我为我曾经的浅薄感到惭愧。

这部纪录片,让我终于重新确认了三毛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她48岁的人生是多少活到七老八十的人也远远比不上的,她的经历如此丰富如此复杂如此神秘如此不可思议……

再一次聆听了齐豫演唱的《橄榄树》。再一次回忆起1991年听到三毛去世时的那种震惊……

三毛,此刻,你一定在天堂和荷西继续着你们撒哈拉的日子。这次,一定是永永远远,再也不会分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素泡屋 » 三毛的橄榄树

赞 (0)